专家热议《电影艺术》创刊65周年 谢飞:理论不繁荣,创作就难以发展

时间:2023-11-22 08:50:14阅读:1096
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、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承办的“《电影艺术》创刊65周年暨未来发展座谈会”11月9日举行,中国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胡孝汉,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、驻会副主席张宏,
第1张图片
1/6
专家热议《电影艺术》创刊65周年 谢飞:理论不繁荣,创作就难以发展第1张图片
第2张图片
2/6
专家热议《电影艺术》创刊65周年 谢飞:理论不繁荣,创作就难以发展第2张图片
第3张图片
3/6
专家热议《电影艺术》创刊65周年 谢飞:理论不繁荣,创作就难以发展第3张图片
第4张图片
4/6
专家热议《电影艺术》创刊65周年 谢飞:理论不繁荣,创作就难以发展第4张图片
第5张图片
5/6
专家热议《电影艺术》创刊65周年 谢飞:理论不繁荣,创作就难以发展第5张图片
第6张图片
6/6
专家热议《电影艺术》创刊65周年 谢飞:理论不繁荣,创作就难以发展第6张图片

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、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承办的“《电影艺术》创刊65周年暨未来发展座谈会”11月9日举行,中国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胡孝汉,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、驻会副主席张宏,著名导演谢飞、丁荫楠、尹力,尹鸿、黄会林、胡智锋、饶曙光、贾磊磊等学界专家和周由强、徐粤春、鲍次立、朱虹子、宋智勤等中国文联、 影协相关部门负责人,共30余位嘉宾出席座谈会。

与会嘉宾充分肯定《电影艺术》作为中国电影理论发展与建树平台的重要价值,作为学者学术成长阵地的关键作用,作为承载中外电影学术和创作交流媒介的思想价值与智库作用,并就期刊学术品格、传播路径、团队建设等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。

《电影艺术》由中国文联主管、中国影协主办,1956年10月,《电影艺术》在北京创刊,迄今已有65年历史,是新中国第一家专事电影评论、电影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,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。创刊时,时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主持刊物各类工作,著名电影评论家、电影史学家黄钢、程季华、贾霁、钟惦棐为编委会成员。1957年,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成立,《中国电影》划归其领导。1959年7月,《中国电影》和《国际电影》合并改刊为《电影艺术》,蔡楚生、于敏、秦裕权、郭维、王人殷、吴冠平、宋岱等著名电影艺术家、评论家、事业家先后担任主编,现任主编为谭政。

张宏在致辞中表示,一直以来,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工作是中国电影家协会高度重视的工作任务,在协会主办的四本电影类刊物中,《电影艺术》是专业性最高、学术性最强的期刊,也是代表中国电影理论发展水平的学术期刊之一。《电影艺术》在“艺术的百花齐放”“中国电影的民族化”“电影语言现代化”等电影界重大学术问题的讨论,不仅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价值,更在实践层面上为一代代电影人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根基,可谓“执学术牛耳,领风气之先”,多次站在中国电影发展潮流的最前沿。

中国影协顾问、著名导演谢飞表示,《电影艺术》自创刊以来,为中国电影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创作指导,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“纯真年代”,是电影理论评论界的一面重要旗帜,聚集了一大批敢于发声、言之有物的优秀理论家、评论家和创作者,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影人。“我们不应忘记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作用,理论不繁荣,思想不解放,创作就难以发展。移动互联时代,《电影艺术》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先进性与辐射力,将杂志的专业理论、专业评论传播得更远更广,要更加积极地走近青年影人、青年学者,接触新生力量,挖掘新锐思想。”

丁荫楠导演回顾自身艺术创作经历与《电影艺术》的紧密关系,在他艺术生命力最旺盛阶段创作的《孙中山》等影片,得到《电影艺术》召集的专家与学者的肯定,这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创作自信,也拓展了自己的艺术视野。

尹鸿表示,《电影艺术》是中国电影理论评论最前沿的学术阵地之一,是中国电影发展最重要的学术智库,是中国电影学者最熟悉的学术家园。站在65周年的新起点,应该做到“三个超越”:第一超越现象,提高理论阐释力与概括力,提高分析问题的高度与深度;第二超越现实,做更多前瞻性研究,继续发挥理论评论工作的引导作用;第三超越纸媒,在杂志的样式、形态以及传播路径等方面做更多新的探索。

针对《电影艺术》的未来发展与中国电影理论建设,与会嘉宾也提出了具体设想。

第一是内容层面,应继续提升学术品位、思想品质和文化品格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、研究员饶曙光表示,要大力培养电影学术新力量,释放新血液,提供新思考,进一步打开国际对话空间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原所长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表示,“情”“史”“识”是期刊持续发展的三原色,既要保持学术的高度,也要葆有学人的温度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、《影视艺术》执行编委陈奇佳认为,《电影艺术》一直引领中国电影理论的前沿问题,如最近一期的游戏专题,希望期刊未来能策划关于AI、游戏化内容和世界电影大师精读的专题。

第二是传播层面,要深耕媒介融合,拓宽海外传播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,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表示,希望杂志建设英文版,向国外输出中国电影学术的优秀成果,助推中国“世界电影强国建设”。

第三,团队建设层面,强化编辑人才与作者团队建设。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主任、教授潘若简表示,希望期刊在聚焦成名成家的电影作者、学者时,给予青年学者、青年影人更多关注,带动学术界永葆青春活力。中国电影出版社原社长、《电影艺术》原主编宋岱表示要坚持学者办刊,增强期刊编辑团队力量、财政力量,加强作者团队建设,既重名家,也重新人,努力建设集学术、编辑、发行于一体的同仁队伍。
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

编辑/崔巍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